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培育研究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 新时代农民的主体意识 生活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生活,主体意识通过实践生活而形成,其人格是独立自主的。人具有主体意识表现在对地位、对能力和对价值的认知。同样,

一、 新时代农民的主体意识

生活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生活,主体意识通过实践生活而形成,其人格是独立自主的。人具有主体意识表现在对地位、对能力和对价值的认知。同样,新时代农民要具有主体意识,也需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能力和价值。农民只有自己认识到权利并去实现和维护自身的权利,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参与意识是关键,只有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越强,参与行为越多越深入,才能去享受乡村振兴的成果,实现农民的主体价值。

二、 当前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意识不强,认同感低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长期习惯听从村委组织的指挥和安排,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主人翁意识。各种乡村举办的文化活动,农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意愿和热情较弱,与政府联系松散,参与呈现形式化、过程化。

(二)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化,缺乏乡土特色,农民被动化参与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口号的提出,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娱乐等大热模式被各乡村纷纷效仿,本地乡村文化表达缺失,使文化失去了乡土的味道。有些乡村文化建设急于求成,不依托本土,不结合乡土文化血脉,农民参与被动,使得文化传播失去特色。

(三)农民文化活动内容私性化

农民平常文化活动主要集中于走走亲戚、吃饭喝酒、打打麻将、斗斗地主、看看电视、看看风水、逛逛庙会等。活动内容低级,阻碍发展其他文化活动,农民不习惯也没有心情去参加特色和本土主题活动。

(四)社会大众对乡村文化存在偏见,农民缺乏文化自信

一提到乡村,大众脑海里面浮现的可能是城市是文明的高素质的,而农村则是贫穷的,落后的,教育程度低的;城里人高贵,农民卑微;农村落后愚昧。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人,缺乏自信,看不起农村人,也不承认自己来自农村。设法定居城市,远离农村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三、 培育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意识

(一)建立农民与乡村政府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提升农民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主动性

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政府应该积极做到能使农民满意和支持,并对相关的文化建设活动有很强的认同感。这有助于帮助乡村农民提升文化自觉,有助于乡村农民深刻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乡村文化建设走出农民主体无参与、无支持、文化旁观者的角色困境。

1. 建立交易型心理契约

在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影响下,农民关注的是乡村文化建设未来可能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报酬,如教育文化建设能提升农民素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成为职业农民,农民为了获得收入就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地完成并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以此来换得更多报酬。乡村文化建设获得成功,农民经济收入提升,政府组织和农民之间达到共赢的效果。

2. 建立关系型心理契约

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形成依赖着乡村和农民之间的高度信任。农民对乡村情感寄托会提高农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自觉地超额的完成契约规定的其他工作,形成农民和乡村文化建设共赢的局面。

(二)加强文化认同培育,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

文化认同表示对文化的接受和认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很多农民不理解,认为会破坏其原有的结构和平衡,从而造成认同危机,彼此之间不信任,隔阂严重。加强文化认同培育能有效解决此问题,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

(三)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赋权,给予激励,确立农民主体地位

给农民赋权是将一定决策权赋予到农民手中,土生土长的农民,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甚是熟悉,乡政府应充分赋权给农民,积极听取农民建设乡村文化的建议,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完全交于农民自己组织建设,并设立奖励。一方面可以农民为组织领导者,鼓励农民积极创建与文化建设相关的非正式组织,如由乡村文化历史见证者引领打造乡村文化记忆馆、农民文化学习班、农民文化交流会、农民音乐班等来交流传播乡村文化;另一方面政府组织也可发挥积极作用,建设学习社区、塑造文化教育情境、打造乡贤的榜样来激励农民发挥其主体作用,并利用互联网新媒介传播乡村文化。

(四)在文化建设中引导农民主体进行文化角色塑造升级

文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网址: http://www.nmzfzyzz.cn/qikandaodu/2021/0708/792.html

上一篇:须知盘中餐
下一篇:天山深处荆棘林结出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