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培育研究(2)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角色被分为旁观者、参与者、传播者和治愈者四种。文化旁观者指缺少热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姿态。文化参与者具有一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角色被分为旁观者、参与者、传播者和治愈者四种。文化旁观者指缺少热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姿态。文化参与者具有一定文化主体意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参与,等待分配任务。文化传播者积极主动热情参与文化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选择,但是其影响力主要局限于周围民众。文化治愈者指填补文化空白、弥补情感空虚、满足文化需求的文化,起到共情和治愈恶习的功效。农民现阶段文化活动主要集中于走走亲戚、吃饭喝酒、打打麻将、斗斗地主、看看电视、看看风水、逛逛庙会等。文化治愈者,角色升级,转变农民注意力,积极参与本土传统文化传承。

四、 结束语

利用心理契约、文化认同及赋权理论,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培育,全面提升农民的热情积极主动性。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对农民进行角色重新塑造,将农民塑造成文化参与者、文化传播者甚至是文化治愈者,将农民主体性充分发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为乡村文化凝聚和传递价值,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1]秦旭慧,梁剑峰.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8(6):737-742.

[2]杨永恒.激发内生动力建设和谐美好农村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9(5):30-32.

[3]陈金波,戴化勇,孙青青.“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心理契约与渠道机会主义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7(7):41-51.

[4]毛安然.赋权与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农民主体性的路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9(2):60-69.

王涛,徐翠红,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一、 新时代农民的主体意识生活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生活,主体意识通过实践生活而形成,其人格是独立自主的。人具有主体意识表现在对地位、对能力和对价值的认知。同样,新时代农民要具有主体意识,也需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能力和价值。农民只有自己认识到权利并去实现和维护自身的权利,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参与意识是关键,只有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越强,参与行为越多越深入,才能去享受乡村振兴的成果,实现农民的主体价值。二、 当前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主体意识不强,认同感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长期习惯听从村委组织的指挥和安排,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主人翁意识。各种乡村举办的文化活动,农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意愿和热情较弱,与政府联系松散,参与呈现形式化、过程化。(二)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化,缺乏乡土特色,农民被动化参与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口号的提出,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娱乐等大热模式被各乡村纷纷效仿,本地乡村文化表达缺失,使文化失去了乡土的味道。有些乡村文化建设急于求成,不依托本土,不结合乡土文化血脉,农民参与被动,使得文化传播失去特色。(三)农民文化活动内容私性化农民平常文化活动主要集中于走走亲戚、吃饭喝酒、打打麻将、斗斗地主、看看电视、看看风水、逛逛庙会等。活动内容低级,阻碍发展其他文化活动,农民不习惯也没有心情去参加特色和本土主题活动。(四)社会大众对乡村文化存在偏见,农民缺乏文化自信一提到乡村,大众脑海里面浮现的可能是城市是文明的高素质的,而农村则是贫穷的,落后的,教育程度低的;城里人高贵,农民卑微;农村落后愚昧。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人,缺乏自信,看不起农村人,也不承认自己来自农村。设法定居城市,远离农村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三、 培育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意识(一)建立农民与乡村政府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提升农民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主动性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政府应该积极做到能使农民满意和支持,并对相关的文化建设活动有很强的认同感。这有助于帮助乡村农民提升文化自觉,有助于乡村农民深刻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乡村文化建设走出农民主体无参与、无支持、文化旁观者的角色困境。1. 建立交易型心理契约在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影响下,农民关注的是乡村文化建设未来可能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报酬,如教育文化建设能提升农民素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成为职业农民,农民为了获得收入就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地完成并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以此来换得更多报酬。乡村文化建设获得成功,农民经济收入提升,政府组织和农民之间达到共赢的效果。2. 建立关系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形成依赖着乡村和农民之间的高度信任。农民对乡村情感寄托会提高农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自觉地超额的完成契约规定的其他工作,形成农民和乡村文化建设共赢的局面。(二)加强文化认同培育,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文化认同表示对文化的接受和认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很多农民不理解,认为会破坏其原有的结构和平衡,从而造成认同危机,彼此之间不信任,隔阂严重。加强文化认同培育能有效解决此问题,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三)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赋权,给予激励,确立农民主体地位给农民赋权是将一定决策权赋予到农民手中,土生土长的农民,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甚是熟悉,乡政府应充分赋权给农民,积极听取农民建设乡村文化的建议,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完全交于农民自己组织建设,并设立奖励。一方面可以农民为组织领导者,鼓励农民积极创建与文化建设相关的非正式组织,如由乡村文化历史见证者引领打造乡村文化记忆馆、农民文化学习班、农民文化交流会、农民音乐班等来交流传播乡村文化;另一方面政府组织也可发挥积极作用,建设学习社区、塑造文化教育情境、打造乡贤的榜样来激励农民发挥其主体作用,并利用互联网新媒介传播乡村文化。(四)在文化建设中引导农民主体进行文化角色塑造升级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角色被分为旁观者、参与者、传播者和治愈者四种。文化旁观者指缺少热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姿态。文化参与者具有一定文化主体意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参与,等待分配任务。文化传播者积极主动热情参与文化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选择,但是其影响力主要局限于周围民众。文化治愈者指填补文化空白、弥补情感空虚、满足文化需求的文化,起到共情和治愈恶习的功效。农民现阶段文化活动主要集中于走走亲戚、吃饭喝酒、打打麻将、斗斗地主、看看电视、看看风水、逛逛庙会等。文化治愈者,角色升级,转变农民注意力,积极参与本土传统文化传承。四、 结束语利用心理契约、文化认同及赋权理论,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培育,全面提升农民的热情积极主动性。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对农民进行角色重新塑造,将农民塑造成文化参与者、文化传播者甚至是文化治愈者,将农民主体性充分发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为乡村文化凝聚和传递价值,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参考文献:[1]秦旭慧,梁剑峰.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8(6):737-742.[2]杨永恒.激发内生动力建设和谐美好农村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9(5):30-32.[3]陈金波,戴化勇,孙青青.“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心理契约与渠道机会主义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7(7):41-51.[4]毛安然.赋权与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农民主体性的路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9(2):60-69.

文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网址: http://www.nmzfzyzz.cn/qikandaodu/2021/0708/792.html

上一篇:须知盘中餐
下一篇:天山深处荆棘林结出致富果

农民致富之友投稿 |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 农民致富之友版面费 | 农民致富之友论文发表 | 农民致富之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民致富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