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油松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摘要 : 由于油松具有抗寒与耐旱等优势,因此,油松在北方地区的应用广泛。虽然油松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对土质条件要求较高,而且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预防幼苗病虫害,才能提

摘要:由于油松具有抗寒与耐旱等优势,因此,油松在北方地区的应用广泛。虽然油松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对土质条件要求较高,而且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预防幼苗病虫害,才能提高油松的成活率。本文对新形势下油松栽培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油松病虫害提出相关防治管理措施,确保油松可以正常生长。

关键词:油松;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管理

在我国全部树种中,油松属于适应性最强的一种,油松自身根茎强大,并且枝叶茂盛,水分比较充足,并且在北方沟壑等区域种植较为广泛。另外,油松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属于优质木材,因此,可以将其应用在工矿企业以及房屋建筑等行业中。对于油松而言,它还具有较多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医疗方面、食品生产中可以有效应用油松花粉以及油脂。国家应加大油松的种植力度,重点关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从而提高我国整体林业经济水平。

1油松

油松属于松科类植物,其高度在30m,属于阳性树种,树皮下部的颜色主要为灰褐色,分裂形状呈现出不均匀的鳞块。对于较大的分支,其呈现的形状为平伸、斜向上为主。由于油松根系较浅,因此,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除了在抗风与抗寒等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即使在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条件下也可以生存,例如,-25℃温度下,在土层深厚或钙质黄土种也能生存,是目前人工造林的首选树种。油松原产地为中国,根据油松外形特点,也可称作巨果油松、红皮松等,其生长范围相对较广,主要生长于北方地区,例如,辽宁和吉林等地。另外,油松还具备喜光和抗瘠薄等特点,因此,松质土壤为油松最佳的生长环境。若是土壤出现粘结、水分多等情况时,会直接影响通风效果,对其生长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如早期干梢等。种植人员需要对油松生长环境给予高度重视,切忌将其种植在较高地下水位以及常年积水的平地。

2新形势下北方油松育苗过程

2.1苗圃选择

选择苗圃时,地势应平坦,并且便于灌溉和排水。

2.2整地施肥

种植前将育苗地深翻耙平、施入基肥,即利用硫酸亚铁抑制土壤感染源,进而实现消毒的目的。通过苗床进行育苗,苗床长10m、宽1m。

2.3土壤消毒

播种前还需对土壤做消毒处理,根据播种场地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消毒方式,完成消毒工作后进行平整和浅翻。

2.4作床

北方地区进行育苗时,选择大垄式育苗方式,其能长期保持土壤的水分充足,同时,通风效果好,有助于苗木良好生长。

2.5种子处理

油松播种前,应先进行催芽和消毒等工作,一般来讲,浸泡时间为2h最佳,之后完成催芽处理。通常选择温水进行浸泡,水温在45~60℃,浸泡24h后,水温会自然下降,当种子完全吸收水分后可将其捞出,将其安放于容器内进行催芽,当种子开裂时为最佳播种时机播种时间通常是在5月份,比较适用早播,播种过程主要包括:开沟、播种、覆土镇压、保温。

2.7幼苗管理

种子在完成播种后的1周可能就会发芽破土而出,在种壳脱离间应重点防护鸟害。根据育苗的不同成长时期进行具体的管理。

3油松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3.1播种

次生林、人工林是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区域,其原因是由于树木品种过于单一所致,使其缺少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种植油松幼苗时,需要和其它树苗交替播种,适合的混合比例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对其生态防御能力有着一定促进作用。

3.2农药

虽然农药会对树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是合理应用农药具有较多优势。现阶段对农药喷洒技术主要包括风送以及液力2种方式,因此,在喷洒过程中,借鉴以往防治经验,对油松采取雾化等方式,可明显降低病虫害的出现。若是条件允许,可以选择航空播撒的方式,从而降低污染与浪费现象的出现。

3.3人为或遗传

油松发生病虫害,除了人为因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油松遗传所导致,但是,在技术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这一影响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

3.4枯叶病

防治油松枯叶病时,通常是采取追肥与药物结合的形式进行。首先,对于土壤比较疏松的区域,应保持其肥沃,同时,有助于排水以及灌溉。之后处理苗圃中的枯枝病叶,将抗病树采取混合种植的方式,并在冬季深耕,确保病菌被深埋于土壤中,降低病原体整体数量。

3.5涂白防寒

文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网址: http://www.nmzfzyzz.cn/zonghexinwen/2020/1009/482.html

上一篇:农机农艺融合的思考
下一篇:青椒一种多收栽培技术

农民致富之友投稿 |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 农民致富之友版面费 | 农民致富之友论文发表 | 农民致富之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民致富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