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巴山巴水色古道英雄气(2)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巴中市恩阳古镇 南龛石刻不仅有造像,还有修缮记、题名表、艺术字及大量的诗词歌赋。由于担当着文化界与政界的“热搜榜”功能,所以文人墨客、官

巴中市恩阳古镇

南龛石刻不仅有造像,还有修缮记、题名表、艺术字及大量的诗词歌赋。由于担当着文化界与政界的“热搜榜”功能,所以文人墨客、官府政要都以上龛为荣。

巴中当时虽非繁华富庶地区,但在此任职的不少官员,都能在山水间找到寄托,保持清流般的廉明德性,造福一方水土。如刺史羊士谔游遍巴中山水,作诗曰:“汗竹留香羊刺史,巴江千载涌清波。”巴州纵横的河流,给了他无限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灵感。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巴中人便以水为邻。河流滋养了最初的大巴山人,随着时间流逝,如今的巴中人依旧在河流中获取丰厚的馈赠,既为裹腹,又为口福。巴河水产可以说是继南江黄羊、通江银耳之后,巴中人舌尖上的第三骄傲。

巴河水系水流平缓,潭、滩密布,盛产鲢鱼、白条、江团、白甲、鳟鱼等质优食用鱼类。古往今来,人们在绵延的河道上创造出无数的捕鱼技法,书写了一段段富有人间烟火味的巴河渔事。在巴河的某些地方,如今还有老者用鸬鹚捕鱼,不过,据他们说,训练鸬鹚的技法年轻人不会了。有可能随着鸬鹚捕鱼消失的,还有一种朴素的“声音”。

清朝中期,运送货物的船只在巴河上来来往往,船工们创造出了颇具川东北民歌特色的船工号子。现在的巴河上唯有马达的声音,往日的号子声早已不知去向,但是,它并未断绝。

“巴河急吔浪淘淘,船工号子响云霄……冲激流,过险滩,咱推船人浑身是胆!”去年,在成都举行的一个省级文艺汇演上,平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船工号子》甫一亮嗓,其激昂豪迈的气势、原生态艺术的表现形式,征服了全场的观众和评委,捧得大奖归。

已经七十多岁的平昌县黄梅村村民汪必祥,在巴河上“喊号子”十年,不忍看着船工号子销声匿迹,于是起早贪黑挖掘整理出了巴河船工号子的词和曲谱,并组建起了“草班子”,通过表演的形式传承河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

“嗨!挂起船帆水上行呢,妻在家中哟一哟,孝双亲哟喂!嗨!妻孝双亲多忠心呢,我对妻子哟一哟,表真情哟喂!……”在质朴却略带哀愁的号子里,涌动着巴中人的顽强与真情。

巴河穿嶂过峡,经南江、巴州奔流而至三江。发源于旺苍县水磨乡九指山西北的恩阳河、源于阆中市望垭乡的鳌溪河,入注三江巴河之中。

“鳌溪河舍近求远,不直流进嘉陵江,而要绕来绕去入注巴河,继而进渠江,再入嘉陵江,多流了好大的一圈,估摸着三江真是个好地方。”在阳云看来,三江得水之利,因水之润泽。1980年完成主体工程的三江电站,在巴河三江口的大檬滩上拦腰一截,筑起高坝,三江之水更是丰富了。如今,这里的水乡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水与人在时代的嬗变中继续和谐共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江河是大地的血脉,对于巴中来说,“巴河使得巴中有了灵魂,也有了无限的内容。”

古道载德

山水养人润物,承载起巴中人的此岸生活;古道通物质与信息,指向巴中人的诗和远方。

数千年来,蜀道之难,令人望而生畏。巴蜀人凭借顽强的毅力,凿出了三条穿越秦岭与大巴山的通道: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而得名的金牛古道;为满足皇室一族食新鲜荔枝的荔枝古道。这两条通道位于东西两翼,而位于正中的,便是米仓古道。

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战乱从中原绵延到江南,巴蜀凭借秦岭与大巴山的天然屏障躲过了战火。大巴山地区成了富庶的“天府粮仓”,壁州为刘邦屯粮的据点,“汉高帝据此以通饷道”,迁关中之民“就食蜀汉”。

大巴山就像灾民心目中的大米仓,不尽的大米从那里运出来,因此,这段山脉被称为“米仓山”,绵延其间的古道,自然被称作“米仓古道”。米仓古道北起陕西汉中,东线至壁州至绥定(今达州)抵涪州(今重庆),南线至保宁(今阆中)至成都,西线接利州(今广元)汇入剑门古道。

“飞梁驾绝岭,栈道接危峦。”唐代治书侍御史张文琮临米仓古道,不禁感叹它的险峻。尽管如此,在茶盐由官府专卖的时期,官府的货物押送队与走私商人,都在这条艰险的路上跋涉。那些明与暗的较量,底层的艰辛与无奈,在米仓古代上被演绎着,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有味。

商业的流通带动了文化的兴盛,米仓古道沿线的古寨、古镇渐渐成形。其中,保存最完好的古镇当推恩阳古镇,它是米仓古道陆路和水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文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网址: http://www.nmzfzyzz.cn/qikandaodu/2021/0330/627.html

上一篇:结婚成本节节高中国农民难承受
下一篇:自治区民语委翻译局在扶贫点开展青壮年农民双

农民致富之友投稿 |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 农民致富之友版面费 | 农民致富之友论文发表 | 农民致富之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民致富之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